你问哪里最具烟火气?
那一定是有烟有火有人气的地方!
本期遇见网红——占文桥菜场的豆花店
“啊哟,春英,又有记者来采访你啦。”
8月14日,
把遗忘在小摊上的元现金
和14万余元存单交还失主,
让翁春英成了占文桥菜场一个“红人”。
“哎呀,谢谢你们,不用来采访啦,
就是一个小摊头嘛。”
今年57岁的翁春英,
已经在占文桥菜场卖了21年的豆腐花了,
来的客人,
多半都是为这纯手工的豆腐花。
还有老占文桥人,
回乡的时候宁愿绕路也要来吃上一碗。
做早市生意长伴着的是起早贪黑,
每天凌晨1、2点,
港城年轻人刚舍得放下手机,
结束一天的生活入梦,
这时,翁春英和老伴顾品才就要起床,
伴着夜色开始他们一天的生活。
蒸饭、磨豆浆、揉面……
20多年如一日,
是生活的滋味在手里被盘活。
4点,翁春英前往占文桥菜场,
出摊了。
“占文桥上市早,4点钟已经有人来吃早饭了。”
占文桥菜场很偏,
偏到作为金港人的遇见小编也是导航来的。
“这里靠近江阴,来我这儿吃的,大多都是江阴周庄、山观那边的人,要么就是菜场周围的居民。”
以前的占文村还是很有“人气”的,
谢家码头的捣衣声、淘米洗菜声,
老大门里的儿童嬉戏声,
作坊里的弹棉花声,
轮船码头的汽笛声,
都还在占文村老一辈的记忆里回旋。
如今,
通往占文桥菜场的水泥路上,
车辆行人寥寥。
即便时过境迁,仍有人坚守,
翁春英就是其中一位。
翁春英的是无名小摊,
占文桥菜场独她一家卖豆腐花,
只要寻得到菜场,
就能在菜场往里找到她。
十余平米,四张桌子,
朴素到不起眼。
简单的摆桌,
卖的早饭花样也不多,
豆腐花、油条、粢饭团、豆浆。
来客寻的都是执着的味道,
搭配起来也不纠结,
颠来倒去,不复杂,却都能填饱肚子。
物价飞升的年代,
连一根塑料勺都涨价了,
翁春英的油条、豆腐花,
如今却仍以每样1元的价格,
招待着老客新人。
“阿有豆腐花了呀?”
“卖完啦,只有豆浆啦,剩下的豆腐花太薄了,小孩子吃吃还好,明早再来吧。”
早晨9:00,
翁春英准时收摊了。
“做做么也吃力了,想来年不在这儿做了,去老南沙菜场了,和老头子也有个照应。”
顾品才4年前搬到老南沙菜场的弄堂里卖早餐,
有一个小门店,条件好多了,
早餐的花样也比翁春英这儿丰富一些,
毕竟在南沙街上,人气也要足一些。
翁春英老伴儿顾品才守着位于南沙中学斜对面老南沙菜场内的早餐店。
“真的不做了?舍得那么多老顾客?”
“唉,做到哪里是哪里吧。”
这后来的回答,
显然翁春英自己也不确定了,
嘴上说不做,简单,
心里装着的,多半都是习惯和不舍得。
曾经吃过这碗豆腐花的人,
兴许都长大了,工作了,
去往更繁华的镇中心市中心了,
可翁春英心里惦记着的,
怕仍是那些明天还会来的人吧。
遇见小编在这些靠一门手艺养家糊口的
张家港老一辈身上,
看到的是勤劳、毅力、乐观,
是生活最原始的味道,
是活着最初的样子,
也是最敏感细小的温柔,
遇见的是身边小店,
寻的是“人情”是“味”。
感动的是港城人的努力善良。
太阳还未升起,
太阳已露微白,
起床吧,
吃碗豆腐花,
开启新一天的生活。
融媒记者:周洁雯
摄影美编:周洁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