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卤水豆腐宁条梁之非物质文化八

豆腐这种食物在全国都可以算得上家喻户晓,陕北最出名的当属榆林豆腐(桃花水)。在靖边,除了榆林豆腐,就数天赐湾的豆腐好,宁条梁的石磨卤水豆腐更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

豆腐的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豆腐低热量,高蛋白质,富含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易消化,素有“植物肉”之美称。宁条梁的石磨卤水豆腐,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石磨、卤水、柴火烧大铁锅,这本身就是一种特色。

宁条梁的石磨卤水豆腐始于明嘉靖年间,据传为驻军食用,流入民间为清乾隆初年,自此延续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宁条梁地区光照充足,降雨量少,夏季气温适宜,因而出产的豆类(红豆、黄豆、绿豆、黑豆)色泽鲜明,颗粒饱满、蛋白量高,黄豆和黑豆是本地豆腐制作的原料,其中以黄豆最佳。黄豆或黑豆在石碾或磨上传踳(方言,音chuǎn,去皮)成豆黄,豆黄即为做豆腐的原料。

在宁条梁,每逢过年或过事情,老百姓都要自己做豆腐。亲手做豆腐,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享受。传统的“梁镇老八碗”中有一道“清蒸豆腐”,色泽纯正、鲜嫩劲道、醇香味美,视之垂涎欲滴,食之赞不绝口。

制作豆腐前,需要将豆黄剔除杂质,在温水中浸泡约6-12小时(凉水浸泡时间长,温水浸泡时间短),一般是晚上浸泡,第二天早上开始加工制作。做一次豆腐使用的豆黄量用升(量具,1升折合约10斤)量取,1-2升或更多(过事情用)。浸泡豆黄时,每个器具内豆黄不宜过多(一般半升左右,浸泡透彻,便于磨浆操作),1升豆黄1桶水(约25升),有时大盆二盆(瓷器)摆放半脚地。

做豆腐是个慢活,必须赶早。先将前一天就洗净的石磨安放在小桌上(便于操作),桌面上铺一块帆布,帆布四周用木棍支垫,出浆归于一处,接入洋瓷盆内。也有将石磨直接至于笸箩内,豆浆聚于笸箩内。

磨豆浆的石磨较小,直径约40厘米,厚度约20厘米。宁条梁使用的石磨成品来自2个产地,一是绥德二是关中,这2个地方的石磨选用青石,厚重坚硬不掉砂。

磨豆浆的石磨在使用时不是围绕石磨绕圈,而是用一根长木杆,顶端凿圆孔套入石磨上的磨桩(楔入石磨靠边孔内的固定支柱,与转动杆间滴入废油润滑),一个人握住长木杆的另一端,用力推拉做圆形运动使得石磨旋转。

另一个人用勺子将洋瓷盆内(小盆便于操作)的舀豆黄灌入磨眼,豆黄进入磨堂后,转动石磨相对较为轻松。灌豆黄的人开始要根据石磨转动的平稳,调整灌豆黄的速度及豆黄与水的比例,逐渐掌握度量并保持。灌豆黄需要眼疾手快,从舀起豆黄到灌入豆黄的动作优雅,手起手落一气呵成,形成一个完美的弧线,从木杆转动石磨的间隙间将豆黄灌入磨眼,稳准快,恰到好处。灌豆黄的人同时还要将磨好的豆浆转移到备用的容器内,适时添加豆黄和水(磨豆浆时的用水量较大)。人手充裕时,灌豆黄外的活儿则由第3个人配合。

豆浆磨好后,在洗净的大铁锅上搁置豆腐架,豆腐架上放置荆扁(piān)。豆腐架是一个中间为“田”字,左右两侧向上、下延长(长度约四尺,满足较大口径铁锅)的木制器具,通常每户或几户人家有一个。荆扁是宁条梁常见的一种厨房用具,使用高粱穗杆,横竖(垂直)2层叠放,用麻绳针线上下联结,以中心画圆、裁割,纱布包边成型,稍疏(透气)作为荆扁,紧致密封作为锅盖。

豆腐袋用密织纱布缝制,口袋状,可重复多次使用。将洗净的豆腐袋放在荆扁上,装入适量豆浆,捏紧袋口反复揉捏、挤压致豆渣干撒,将豆渣倒入容器内,再装入豆浆重复。

锅内滤渣后的豆浆距锅沿口约5-10厘米时,即可盖好锅盖,点火加温。宁条梁的锅盖也是木制的,使用的是柳树的根部(质轻柔韧,吸水性强,不易膨胀和裂变、不变形)作材料。锅盖由木匠制作,不使用胶和铁钉,接缝使用木销,外缝平整,内缝刨楞合并成槽,与把手凹凸(倒梯形)连接(同锅盖直径等长),锯圆成形(有的是整块,有的分为2块)。

做豆腐,滚豆浆(加热烧开沸煮)是有诀窍的。宁条梁人都知道“蒸馍馍赶火要柠条柴,滚豆腐温火要柳树柴,炖羊肉慢火要杏树柴”,这是因为不同的柴禾,燃烧烈度和发热量不同,不同的火候烹制不同的美食。滚豆腐的过程中不能搅豆浆,防止锅巴破裂,影响豆腐的色泽和口感。豆浆在沸腾前会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有的将其用笊篱(zhàolí)撇去(捞出),有经验的人则待其凝结厚实,再用筷子慢慢搭出铺开,形成豆腐皮。

千滚豆腐万滚鱼,豆浆滚开后会沸溢,因此要揭开锅盖,继续慢火加温10-20分钟。豆浆的沸煮时间,决定豆腐的老嫩口感,因人而异,或根据豆腐的用途确定。

豆浆煮好后,淘至大盆内,准备“点豆腐”,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即由此而来。宁条梁地区点豆腐一直都是使用卤水,至于使用石膏(碳酸钙CaCO?)、醋酸甚至是柠檬酸等则是近些年的事情。点豆腐使用的卤水是有讲究的,首先是天然卤冰的选择,多为绥德、清涧或子洲出产的,其次是卤冰化水后装入瓶内静置一年以上最好。

卤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镁MgCO?(凝固剂,味苦),豆浆中的蛋白质遇碳酸盐类会凝结为絮状固态,把水分析出来。卤冰融化和卤水静置过程中,杂质沉淀,有害物质挥发。点豆腐时,取少量卤水加水稀释,用勺子缓缓倒入豆浆中,边倒边搅使得卤水在豆浆中分布均匀充分,并根据豆浆浑浊程度和浆水颜色判断,以再次加入卤水,点豆腐最忌卤水一次加足量。

荆扁

点好卤水的豆浆,加盖静置一会儿就会形成与浆水分离的豆腐脑,此时的豆腐脑即可食用。“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指的就是吃豆腐脑,此时的豆腐脑温度尚在80℃左右,急着吃进去会烫伤食道。豆腐成品完成后面的工序,温度已经降低,直接食用也无妨。

豆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压制成型。将豆腐架置于大盆上,放圆形柳编筛子(内铺笼布),将豆腐脑盛入筛内,高出边沿约2-5厘米,收拢笼布并轻微挤压,散开笼布继续添加豆腐脑,之后将笼布向筛子中心平展收回,上面盖荆扁(直径小于筛子,可放入筛内),荆扁上面压重物,静置30分钟至1小时即可。

豆腐制作全程忌油和盐。豆浆量多,一次不能煮完时,分2次或多次操作。在宁条梁做豆腐时豆腐架、豆腐筛、荆扁都是成套匹配的,做完豆腐都各有各的用途。

豆腐压制好,撤去重物,揭开笼布向往,将荆扁放于豆腐上面,一手按紧荆扁,一手扶柳编筛底部,迅速反转将豆腐扣在荆扁上(此时筛子的底部朝上),再将荆扁放于案板等平实处,慢慢水平向上提起筛子,热气腾腾、乳黄弹滑、豆香四溢的豆腐即呈现在眼前。

柳编豆腐筛

做豆腐这天,一般都会吃一顿“豆奶奶”米汤。把挤过豆浆的豆渣,重新装入豆腐袋中,加温水适量挤压,形成豆奶,加入大米和小米,熬煮成粥即豆奶奶米汤。豆奶奶米汤,再凉拌一盘热豆腐,甚是美哉。

宁条梁地区,豆腐的美食甚多,除了老八碗中的清蒸豆腐,还有豆腐汤、炒豆腐等以豆腐为主料的吃法。豆腐作为辅料的吃法也很多,比如吃面时的哨子汤内加入豆腐丁,大杂烩内加入经过煎炸的豆腐片(豆腐快切片,开水沸煮片刻捞出沥干,清油煎炸,刀刃斜切成菱形块状),猪肉大烩菜加入豆腐块,豆腐与粉条(煮熟)、韭菜切碎作包子馅等等。

石磨卤水豆腐硬度、弹性和韧性较强,而且保存时间长(放置凉开水中),深受宁条梁百姓喜爱。

年10月于靖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ixun.com/afhhy/30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