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根,豆腐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食材。有人说是因“腐”与“福”谐音,取其吉祥之意,所以过年的食材必不可少。我却觉得这种说法局限了豆腐作为食材的魅力。豆腐是制法简单、吃法众多的一种食材。煎炸炒炖,烧烤蒸煮,煲涮酱卤,豆腐都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说起制法,我想起一个梗。豆子泡开磨豆浆,煮熟可以卖豆浆,卖不了可以点豆腐,点嫩是豆腐脑,点老是豆腐,晾干是豆腐干,加曲是酱豆腐,发霉是霉豆腐,即使臭了还能买臭豆腐。从这个梗可以看出豆腐的百变身形。
当然,梗有些夸张,但俗话说:“一斤豆腐十二两水”(一斤等于十六两),这也是人们的实践经验,做豆腐离不开水。用水泡开黄豆,磨豆滤汁,煮豆浆,这些过程都是在水的浸润下完成的。用盐卤水点豆腐后,需要把多余的水分挤压出来。即使如此,你买到的豆腐放置片刻,下面都会流下一滩水,所以有“豆腐十二两水”之说。
传说豆腐制作方法源于汉代淮南王刘安。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宋朝朱熹在《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中写豆腐之术源于刘安:“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
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提到豆腐,对豆腐的快速制法和凝固剂的使用作了详细阐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盐卤汁或山矾汁或酸醋淀,就釜收入。又有人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耳。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气味甘咸寒”。这记载可供我们制作及食用豆腐时参考。
历史上会吃又会以文学的形式记录的名人,非苏轼莫属。豆腐也是苏轼笔下不可或缺的食材。苏轼的《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中不仅写出各种美食,还表现苏轼出对贫穷老百姓的同情与怜悯。“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
清代袁枚也是极爱吃豆腐之人,他的《随园菜单》记录了多道关于豆腐的菜谱。有蒋侍郎豆腐、程立万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杨中丞豆腐、张恺豆腐、庆元豆腐、芙蓉豆腐、鲢鱼豆腐、虾油豆腐等,其中以蒋侍郎豆腐最为特别。袁枚为能够尝遍各地珍馐美味,每到一处,他都会想方设法记录下当地美食。如果捉摸不透具体做法,他不惜放低姿态地让自家厨子前去打探。甚至,自己亲自去求食谱。这蒋侍郎豆腐就是让袁枚“三折腰”的一道菜。
如今网络时代,豆腐的做法更是数不胜数。豆腐做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若你是大厨级的,可以多做几道健康的豆腐菜,如果是做饭小白,可以上网学习几种豆腐美食视频,让你的年夜饭多几道清清白白的豆腐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