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黄山
文/徐志俊
“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这是徐霞客老先生早年立下的人生志愿。姨夫的家在江阴峭岐,后来与璜塘,马镇一起合并成了徐霞客镇。小时候在姨夫家,经常听姨夫说起徐霞客遍游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举。在那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姨夫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江阴坊间,流传的有关于徐霞客母亲晚年与其同游的雅事佳话。不由得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探访祖国名山大川的种子。
“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是徐霞客老先生游览黄山后留下的感慨。以至于被后人改成了耳熟能详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千古名句。黄山原名“黟山”,因其峰岩青黑,远望苍黛而得名。后因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曰:“黄山”。黄山的主要山体为花岗岩构成。黄山经历了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峰林结构。黄山以其险峻,隽秀,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慕名而至。李太白曾到此赋诗:“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这样吟到:少年生长黄山边,足迹未到黄山前。黄山之神如有灵,应已记过万万千………正因为有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让原本险峻秀美的黄山越发地令人神往。
终于,在一个秋日的清晨,我和妻踏上了探访黄山的征程。秋风飒爽,天高云淡。天空澄蓝澄蓝的。点缀其间丝缕般的白云,好似碧蓝大海上的片片白帆。我的心也随着这白帆早已飞到了那秀美的黄山之巅。
我和妻轮流换驾,经过四小时左右的长途跋涉,我们的车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缓缓地驶进了景区的停车场。巍峨壮观的黄山已然矗立在我的眼前。那笼着云雾,黛青色的山体,仿佛妙曼女子披着的轻纱薄娟,轻盈而又飘逸。
旅途的劳顿,丝毫没有减弱我们对黄山的神往与憧憬。由于只挤了两天的时间,我们出发前就已做好了攻略:先是迎客松,然后一线天,最后住光明顶看日出。出了停车场,肚子开始不自觉地“咕咕”响起来,我这才从兴奋激动的情绪中缓过神来——到饭点了。
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我们找了家特色菜馆。到二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店家格外的热情,用皖南特色的普通话向我们详细叙述了黄山当地的特色菜肴,及其原料,制作流程……让我顷刻间觉得好似到了邻家大伯的店里一般。我们俩点了一道“中和汤”,一道“黄山‘臭’鲫鱼”,一道“黄山毛豆腐”。中和汤是安徽祁门的传统名菜,色清味香,鲜而不腻,稀稠适中,非常爽口。而臭鲫鱼,初闻微臭,细品则香,肉酥味美,堪为一绝。最让人好奇的,还是要算那满身白毛的毛豆腐,油煎后,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起锅时,醇香鲜嫩,回味无穷。会让你顿时有种再来一份的冲动………
品着黄山特色的美食,目光不时地透过窗户飞向不远处笼着轻纱的山峦,所及之处仿佛皆是马良精心绘制的画卷。我的心也早已随着我的目光在这如画的风景中徜徉了起来。一种融入其间的冲动,驱使着我顾不上休息便要拥入她的怀中。
在店家的指引下我们踏上了去往“迎客松”的征程。山路陡峭,层峦叠嶂。然而当我看到“迎客松”的那一刹那。山路的艰辛和她对我的震撼相比,早已微不足道了。她于玉屏楼侧,文殊洞上,倚青狮石而生;她独臂迎客,根却像须蔓般迎风飘扬;她苍翠挺拔,用顽强的生命力在石缝间生存了一千多年。这让我想起了徐霞客老先生:几十年的旅行考察,他身背行囊,徒步跋涉;他不畏艰险,入荒凉僻壤,人迹罕至之地;他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后因两足俱废,被人用车船送回到江阴故里。他看似弱不禁风的文弱书生。可他的一生正如这坚韧不拔的迎客松,以惊人的毅力、刚强,挑战着一个又一个极限,从而隽秀飘逸,千古流芳。
过了迎客松,爬过莲花峰便到“一线天”了。一线天是两壁夹成的一条狭长石巷,人行其中,仰望天空,浩瀚的苍穹好似被挤成了一条窄线。让你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它,是再恰当不过了。顺着陡峭的石道,拾阶而上,游客们无不谨小慎微,心中更是惴惴不安,生怕前面游客因后仰跌倒,导致的踩踏事故。看着那被脚印磨的光亮的石阶,我不禁地感叹:古往今来这里曾留下多少探访者的脚印。而岁月不居,那些也曾于此感慨、畅怀的古人,早已化着了尘埃,随着那浩瀚的历史而远去。只有这石阶还依旧。它们仿佛是一群隐居于此的长生老者,从日益增多的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中,体会到了外面的世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了一线天,经鳌鱼峰,海心亭,天海,便到光明顶了。光明顶,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不惜笔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小说总归是小说,那只是金庸先生杜撰出来的美丽故事罢了。不过这也正说明了光明顶这一揽胜之地,早已深植于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这里因地势高而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站在这里你会有种游目骋怀,一览众山小的舒畅。所以这里自然是黄山观日出的绝佳之所。找了家宾馆,设置了两个闹钟,早早地入睡,等待着黄山日出的到来。
随着两个手机闹钟公鸡报晓般的齐鸣。我一跃而起,与妻匆匆赶往高位,去领略这大自然赏赐的壮美奇观。
除了早起看日出人们的窃窃私语,四周是那么的寂静。淡青色的天空镶嵌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此时的东方,已微露出蛋白,云彩都赶集似的聚集在天边,像是浸了血,显出淡淡的红色。白云在脚下汹涌翻腾,仿佛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又好似四蹄生风的破栏白马。渐渐地太阳跳了一点出来———好似一个羞涩的小姑娘。又过了会儿,她又探出了小半个红扑扑的脑袋。最后她好似被人推了一把似的,突然间全跳了出来。这时万道金光顷刻间洒金绘彩,东方的景致顿时穿上了金色华丽外装。大地仿佛也瞬间苏醒了过来:成群的鸟儿此起彼伏,发出悠扬悦耳的叫声;山顶,不知名的草儿,在清风的吹拂中摇曳着优美的舞姿;看日出的人们,也从刚开始凝神静气,变成了一片欢腾。他们和我一样被这大自然的景观所征服了,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是那种由心的欢畅。
到宾馆退房时,好客的景区工作人员自豪地说到:黄山虽然每天接待无数的海内外游客。但仍然拥有大面积的天然森林植被、丰富的植物群落类型和完整的垂直带谱和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同纬度带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先后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全球百佳可持续目的地……看着他如数家珍般的叙述,好似正在炫耀着他家里的光辉历史一般。
归家时,已是下午。我躺在副驾驶座,车轮在平坦的马路上嗤嗤作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泥土的芬芳,两旁色彩斑斓的植被,在车的行进中,洇染成了两条多彩的长龙。此情此景,我不禁又想起徐霞客老先生,晚年那段回江阴地方官的名句:“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来。
是啊!对于一位旅行家,难道还有比此更有价值的吗?
作者简介:徐志俊,常州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洮湖》《翠苑》《鸭绿江》《散文百家》《参花》《苏州日报》等。散文《南门坛上》入选北京丰台区高三期中试卷。
金坛作家